地區:海口 三亞 瓊海 定安 保亭 屯昌 東方 澄邁 臨高 陵水 瓊中 文昌 萬寧 五指山 儋州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 

1)愛好=工作?

愛好絕不等同于工作。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點,這也是找工作時,最容易犯的錯誤。

“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”“我不是我想要的”“我也不喜歡我的專業”——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,尤其是應屆畢業生。大家此刻帶上語氣感覺下這幾個抱怨,是不是經常聽到?但是,你注意下,畢業五年后的人,就沒這些問題了,你聽過幾個30歲開外的人還說自己不確定職業方向的?很少,根據我們統計,只有婚后從大城市重回家鄉、海龜回國、小富二代,這三類人才會在多年后有這種情況,不能說彎路走得多,只能說前面走得太順沒注意大方向。

這里,第一個問題就來了,我們總是想當然地從自己的愛好入手去找工作。大多數人會說“我不喜歡考公務員”“我喜歡做教師”“我不想做醫生”“我想進大銀行”“我對設計工作特別感興趣”……

大家發現問題了沒有?

本質不一樣:工作是商品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,是企業為了做生意賺錢而設置的崗位;愛好是你個人的興趣。兩者所依附的載體完全不同,目的更是背道而馳。工作和愛好,完全是兩碼事。然而,剛開始工作的人,第一句話不是告訴你TA喜歡什么樣的工作,就是自問“我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工作?”

愛好這個東西,實際上就是個小習慣,一個花了時間和精力并有了感情的短暫迷戀。比方說,應屆畢業生總是喜歡找專業相關工作,盡管他并不愿意從事自己的專業,這就更加重了未來工作方向上的迷茫。將工作往自己的專業上去死搬硬套,即使套不成能有點靠邊也好,這就是想讓工作來滿足自己對專業的愛好。

剛進入一個單位,要起英文名,一半以上的人會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來音譯出一個英文名,張薇叫“Wendy”李琳叫“Linda”陳樂凱直接叫“Kevin”......過一段時間又后悔自己當初太“俗”了,因為公司里面已經有了一“Wendy”倆“Linda”仨“Kevin”。其實,我們很多愛好并不徹底,也變化太快,更多的則是一時興起。

很多女孩畢業后,說自己想做設計師,覺得自己充滿創意;花了九牛二虎之力,還業余讀了個萬把塊的培訓班,最終還是靠關系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;一開始以為人事行政專員的工作,主要就是招人,不斷找人來面試,結果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一會做前臺一會兒負責瑣事也就是“打雜”,一會兒幫新員工辦門禁卡,接著組織各部門并根據領導的指示去聯系外聘的導師,開員工培訓班,連公司的礦泉水都要自己去買、搬、發,還不能貴,“恒大冰泉”還不能買,太貴,其他便宜的規定必須比較價格,好像自己會貪污一樣,就這點錢;不行,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,永無出頭之日,突然想到了,會計工作不錯,將來越老越吃香;對,開始找會計工作,但是投了簡歷沒人睬,偶爾有一兩個面試還碰了一鼻子灰,上崗證也沒有,面試一問三不知;看來這會計工作不適合我,還有啥坐辦公室、體面、工資不低的穩定工作呢?對,采購工作不錯,于是想方設法,將人事行政工作中買水買墨盒和A4紙的經歷夸大,這不就是采購工作嘛!終于,花了半年偽裝簡歷,還真的找了份采購助理的工作,找了好幾個人幫助圓謊,總算過了背景調查那一關,希望工作中別被發現紕漏,盡快入行;上班幾個月后才發現,這采購工作就是幫其他同事詢價,整理報價,平時還是給部門訂購文具和辦公耗材,這又回到了當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,這可咋辦啊?!采購看來也不是個好工作。

此時,已經畢業4年,剛結婚,下一步如何走,做什么工作呢?老公工作也不穩定,真是迷茫啊!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以上是個現實版本,大家看到沒有,個人喜歡的工作會不斷變化,從特別喜歡變成討厭不能待的崗位了,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愛好,重新選擇工作,這就落入一個一直改弦易轍的死循環,像個無頭蒼蠅一樣。

實際上,工作就是工作,是企業單位的崗位,愛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,工作為老板服務,愛好用來滿足你私人的快感,兩者的動機格格不入。從時效性來說,愛好是暫時的,而工作卻是一輩子的事。

看來,依據愛好去找工作,不靠譜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2)專業=工作?

十幾年來,我接觸過成千上萬名大學畢業生,“我不喜歡我的專業”就是他們開口說的第一句話。說來也奇怪,中國的學生就沒幾個喜歡自己的專業的,源頭可能跟專業的選擇有關,一大部分人的大學專業是父母選的,二不聽父母的僅僅憑著自己當初中學生對社會的認識,去選了專業,現在又不喜歡了,就只能打臉了。

中國的這種“學生不喜歡自己專業”的奇怪現象,卻是個常態,也是個失誤,年輕人畢業后需要花費大致五年的時間才能相對彌補過來,這長達五年的試錯時間,就是失誤的成本。更有甚者,都畢業工作10年了,還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,接著又開始做MBTI性格測試,但仍然一頭霧水,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。

實際上,專業從來就不是工作,專業在中國僅僅是獲取學歷和相應學習能力的工具,卻不是這專業期間學到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應用。再說,學校里的專業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,學校里那些陳舊的理論知識,早就過時了,在具體你就業的單位完全不適用,你又何必對所謂的“專業對口”耿耿于懷呢?另外,專業是大學里設置的主要科目,英文名叫做Major,工作卻是具體的崗位,這倆完全不同的東西,如何對口呢?也對不起來。

經常聽應屆生說“我要改行!”早干嘛去了?!而且,你是學生,你只能換專業,你都還沒工作,哪來的行業?應屆生就沒有改行這一說,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適合的工作,這才勉強叫做改行。

所以,專業并不是工作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3)性格=工作?

西方的MBTI等職業性格測試,在歐美也許有用,根據個人的性格特性,推算出適合的崗位,再去求職。但,這套在中國怎么可能適用呢?算出你的性格適合做醫生,你就能做醫生了?算你適合做律師、精算師,適合做銀行家,你就真信了?

還是那句話,“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”,這里是中國,性格測試行不通。你再去看看中國目前的性格大師,比方說性格色彩的發明人樂嘉,他自己是不是崇洋媚外年紀輕輕去外國闖蕩想移民的?結果在國外奮斗了20年都不能定居鎩羽而歸,回來找了關系上了“非誠勿擾”才混出來的?你再仔細看下他的性格色彩,是不是大多抄襲的歐洲已有的性格學說書籍?自己靠關系上位,卻在國內兜售騙人的性格書籍,這是漢奸行為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2017年大學應屆生人數又創新高,795萬,2018年820萬,畢業生就業率節節走低,所以大學會鼓吹“每一個畢業生都要有一份職業規劃”。這是扯淡,學生都沒進入社會,都沒工作過,不知道社會和職場是啥樣,如何做職業規劃?都沒見過水的人,你讓他寫個計劃“如何做游泳冠軍”?結果就是學生花了上千元人民幣去做性格測試,算出來自己適合做醫生、律師、法官......這性格測試不做也罷,因為它只會讓你更加不知道找啥工作,更迷茫。

在以“關系”為主的中國職場,那些性格測試“算”出來的你的性格,對你在中國的職業發展于事無補。在中國的任何事業,必須立足于中國現實,這是個人事業發展的基礎。你的工作,跟你的個人性格無關,她存在于中國國情和社會共性之下,卻不是你的性格發展的結果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首先,中國當今社會更側重于存量資產而非增量資產,這就給了每個人不同的起點,很多崗位和就業機會別人可以通過先天繼承或者關系運用去取得,而不是能者居之或者想要就給你那么簡單。你是想得美。

其次,中國的文化,是屬于側重集體主義精神而忽視個人需求的亞太文化,幾千年延承下來,并結合幾十年以來體現社會主義集體意志的法律法規,使得個人的工作需求屈從于社會的需要,至少也是家庭的需要,而個人的性格則放到事業的最后才去考慮。

第三,中國一直以來側重記憶的教育方式、高考等選拔制度、戶口、養老、醫療、住房等制度,都從源頭否決了大多數個人選擇工作的機會。在這樣的社會,你靠性格去找工作,簡直就是笑話,是天馬行空。

最后,在當代的中國,稅收、房價、物價等生存壓力,深入到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細枝末節,強大的生存壓力壓倒了任何體現你個人性格的職業需求。在一個側重生存而非生活的社會,其個人的事業必定建立在自己能養活自己的現實之上,物質基礎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,你去根據性格找工作,這叫與虎謀皮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以上三點,已經闡述得很明白:愛好、專業、性格都不是工作,也不是在中國求職的依據。不明白這點,你將多走五年彎路。工作并不是去迎合你的專業,也不是強調你的性格,更不是去滿足你的愛好。

愛好=工作?專業=工作?性格=工作?

大家記住,在中國,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?利用自己的關系、資歷、學歷中任意一條才能獲得的工作機會,就是當下適合你的工作;如果三者都能用到,那就是你最適合的工作。所謂的愛好、專業、性格,滾一邊去。


 
個人會員登錄
友情鏈接:海口人才網 海南人才網 海南信息港 海口網站建設
簡介
求職
招聘
合作
幫助
公眾號
聯系方式
0898-66960731
0898-65883703
微信:13006016950
本站搜索關鍵字:海南人才市場,海南人才網,海南招聘會,海南校園招聘會,海南省人才交流中心,海南省人力資源市場
瓊ICP備09001861號-9
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,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,亚洲精品图片区小说区,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